【访谈场景】 <
临港集团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后的媒体访谈室。窗外是临港新区的码头与产业园,吊塔与玻璃幕墙在阳光下交错;室内圆桌铺着浅灰桌布,三杯清茶冒着热气。访谈者小林(临港集团社会责任部宣传专员)坐在中间,两侧是嘉宾:李哲(上海财经大学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教授,专注ESG与资产评估研究20年)、王磊(临港集团资产评估部经理,10年一线评估经验)、张秀兰(临港社区老码头文化保护协会负责人,土生土长的临港居民)。
开场:从资产到责任的追问
小林:各位老师好!今天我们聊的主题是临港公司非货币资产评估如何满足社会责任规范。先请教李教授,非货币资产评估和我们常说的货币资产评估,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社会责任对它特别重要?
李哲(语速平缓,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非货币资产,比如土地使用权、专利技术、老旧厂房,甚至像老码头这样的文化资产,它的价值不像现金那样一目了然。评估时不仅要考虑市场价值,更要考虑它的社会属性——比如这块地用来建工厂还是建公园,对社区环境、居民生活的影响完全不同。社会责任规范的核心,就是让评估过程不只盯着能卖多少钱,而是回答它能为社会带来什么。
王磊(身体前倾,手指无意识敲着笔记本):对,我们评估部去年接了个活儿,临港老仓库改造。按常规,这仓库拆了卖钢材可能更值钱,但集团说要保留工业记忆。这时候评估就不能只算物理损耗,得算文化价值——比如它对本地居民的情感意义、对文旅产业的带动作用。这就是社会责任在评估里的具体体现。
张秀兰(突然插话,声音带着沙哑的乡音):那个仓库啊!我小时候就在那儿玩,我爸是老码头工人。要是拆了,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心里空落落的。你们评估时,能不能把这份念想也算进去?
小林(笑着点头):张阿姨提的念想,其实就是李教授说的社会属性。王经理,您刚才提到文化价值,这在评估里怎么量化?会不会有难度?
王磊(苦笑):难,太难了!不像厂房有折旧率,文化价值怎么算?我们当时找了社会学家做问卷,问居民愿不愿意保留,愿意的占多少;又找了文旅专家,预测改造后能吸引多少游客,带动多少就业。最后把这些社会收益折算成钱,加到资产价值里。这过程,就是社会责任规范在逼我们创新评估方法。
深入:评估环节中的社会责任落地
小林:李教授,您研究ESG多年,觉得临港公司在非货币资产评估中,哪些环节最容易体现社会责任?
李哲(推了推眼镜):我认为有三个关键环节。第一是价值类型选择——传统评估可能只选市场价值,但社会责任要求我们考虑社会价值环境价值。比如评估一块临海土地,建化工厂是市场价值高,但建生态公园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更高,这时候评估就要优先考虑后者。
张秀兰(急切地):对对对!我们社区旁边那块地,前几年想建垃圾站,居民闹了半年,后来改成小公园。现在老人孩子都有地方去,房价都涨了些!你们评估时,是不是也考虑了这种反哺效应?
王磊(点头):这就是第二个环节——评估方法调整。传统评估常用市场法、收益法,但社会价值很难直接套用。我们得用社会影响评估法,比如量化垃圾站带来的健康成本(居民医疗支出增加),或者公园带来的健康收益(居民看病次数减少)。去年评估那个生态公园时,我们算了笔账:如果建垃圾站,周边居民年均医疗成本会增加约1200元/人;改成公园后,预计能减少30%的呼吸系统疾病,这部分健康收益折算下来,比垃圾站的经济收益高15%。
小林(惊讶):原来评估里还能算健康账?那第三个环节呢?
李哲:是信息披露。评估报告不能只给集团内部看,还要告诉利益相关者——比如居民、环保组织,这块资产评估时考虑了哪些社会因素。去年我们和临港集团合作试点,评估报告专门加了社会责任说明章节,解释为什么某块地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而不是商业开发。这样评估才不是暗箱操作,而是对社会负责。
张秀兰(叹气):以前我们啥也不知道,评估报告就是几张纸,看也看不懂。现在要是能告诉我们为啥选这儿建公园,我们心里就亮堂多了。不过……(犹豫了一下)你们说的社会价值,会不会变成走过场?比如明明想建商场,却说成便民服务中心,评估报告里写一堆社会价值,最后还是为了赚钱?
王磊(打断她):张阿姨,您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就是社会责任规范最难的地方——怎么避免漂绿? 我们集团现在要求,非货币资产评估必须引入第三方机构,比如环保组织、社区代表参与评审。就像那个老仓库改造,我们专门请了张阿姨她们协会的人列席评估会,她们说保留哪个码头怎么改,直接影响评估结果。这就是利益相关者参与,防止评估变成自说自话。
挑战:理想与现实的拉锯战
小林:王经理,您提到第三方参与,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遇到阻力吧?比如评估周期变长、成本增加?
王磊(揉了揉太阳穴):阻力太大了! 去年评估一个新能源项目,需要计算碳减排价值。我们找了三家机构,一家说每吨碳减排值50元,一家说80元,还有一家说120元,吵了半个月。最后还是李教授他们团队出了个折中方案:用国家发改委的碳价基准,再结合本地环境成本调整,才定下来80元/吨。这个过程比传统评估多花了一个月,人力成本也增加了30%,但结果更经得起推敲——毕竟社会责任不是拍脑袋,得有数据支撑。
李哲(补充):其实成本增加是暂时的。从长期看,规范的评估能降低风险。比如某企业评估时没考虑环境影响,后来被环保部门罚款,反而损失更大。临港集团现在要求,所有重大非货币资产评估,必须先做社会责任预评估,筛掉那些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项目。短期看是麻烦,长期看是省钱。
张秀兰(突然问):那我们老百姓怎么知道评估是不是真的负责?比如你们说考虑了居民意见,但我们没参与,怎么信?
王磊(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张阿姨这个问题,其实是在说透明度。我们现在试点把评估报告发在社区公告栏,用大白话写清楚这块地为啥这么评社会价值怎么算。上个月那个社区食堂评估,报告贴出去后,有居民提意见说离老人活动中心太远,我们赶紧调整了位置。评估不是一锤子买卖,得听老百姓的反馈。
小林(感慨):听完王经理的话,我突然意识到,社会责任规范不是额外负担,而是让评估更接地气的路径。以前评估可能就是算数字,现在要算人心,这确实是很大的转变。
展望:从合规到共生的未来
小林:最后想请三位展望一下,未来临港公司在非货币资产评估中,社会责任规范还能有哪些创新?
李哲(眼中闪着光):我觉得可以从单一评估走向综合评估。比如评估一块土地,不光算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还可以算生态价值——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算算它能固碳多少、涵养水源多少、净化空气多少。把这些价值加起来,才是这块地的完整价值。国外已经有这样的案例了,比如亚马逊雨林评估,直接把生物多样性价值纳入资产负债表。
王磊(补充):技术上,我们可以用大数据。比如评估一个产业园的社会价值,可以抓取周边居民的就业数据、通勤时间、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用AI模型分析产业园对社区生活质量的影响。这样评估会更客观,减少人为干预。
张秀兰(突然提高声音):我有个想法!你们评估时,能不能也听听我们老年人的历史记忆?比如那个老码头,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知道它哪块砖是哪年铺的,哪个故事是真的。这些活历史算不算社会价值?要是评估时能记录下来,做成口述史,以后年轻人也能知道咱们临港的根儿在哪儿!
王磊(记笔记的手顿住):张阿姨这个建议太棒了!我们评估文化资产时,总想着专家意见,却忽略了亲历者记忆。这确实是社会责任里以人为本的体现——评估的不只是物,更是人的情感与传承。
李哲(点头):对,未来的非货币资产评估,应该是经济-社会-环境价值的共生。评估师不仅要懂财务、懂工程,更要懂社会、懂人文。就像张阿姨说的,根儿在哪儿,评估就得往哪儿算。
访谈者手记:评估的温度与精度
三个小时的访谈结束时,窗外的夕阳已染红码头。李教授的社会价值量化、王经理的第三方参与、张阿姨的历史记忆,像三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非货币资产评估的认知大门——原来评估不只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有温度的责任担当。
最触动我的是张阿姨的话:资产是死的,人是活的。评估要是算不清人心,就算再准也没用。是啊,社会责任规范的终极目标,不就是让资产评估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吗?从老仓库改造到社区食堂选址,临港公司正在用实践证明:规范的评估不是成本,而是投资——投资社区信任,投资可持续发展,投资一个更有温度的未来。
正如李教授所言:当评估师开始计算‘居民幸福感’‘文化传承价值’时,非货币资产评估才真正完成了从‘工具’到‘责任’的蜕变。这或许就是临港公司给我们的启示: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的两面——只有让评估回归以人为本,才能让资产在创造经济价值的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基石。
(全文完,约3836字)